
一是当前1.7%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“低得离谱”;二是高股息股票如长江电力的收益率远超国债;三是国债下跌空间大于上涨空间,投资价值有限。这番观点引发了我不少思考。
今天就以CFA(特许金融分析师)的视角,结合专业知识,带大家理性分析这三个观点,同时聊聊为什么学习CFA能帮你更清晰地洞察投资逻辑。
观点1:1.7%的国债收益率真的“低得离谱”吗?
朋友提到,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至疫情前,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平均在2.5%左右,疫情期间才短暂跌至1%以下,因此认为中国当前1.7%的收益率偏低。但直接比较两国名义利率,是否科学呢?
在CFA证书考试内容中,我们学到过一个重要概念——货币幻觉(Money Illusion),由经济学家欧文·费雪提出。
它指的是人们容易根据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决策,而忽略通胀或通缩对实际购买力的影响。比如,假设你工资涨了5%,但通胀率也是5%,名义收入增加,实际购买力却没变。如果你因此觉得自己更“富有”,这就是货币幻觉。
用这个逻辑看国债,单纯比较中国1.7%的收益率和美国2.5%的历史均值并不合理,因为我们需要关注实际利率(名义利率减去通胀预期)。
CFA里的固定收益分析告诉我们,实际利率才是衡量投资回报的核心。2009-2020年,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值约2.5%,但同期通胀预期约2%,实际利率仅0.5%。
反观中国,当前通胀预期较低,甚至可能为负。摩根士丹利和中金研究均认为,未来几年中国GDP平减指数可能持续为负,物价回暖遥遥无期。
如果通胀预期接近0甚至负数,1.7%的名义收益率对应的实际利率可能远高于美国历史均值,甚至高达1.7%或更多。这比美国0.5%的实际利率高出300%,从这个角度看,当前国债收益率并不“低”。
CFA启示:CFA课程中的宏观经济学和固定收益模块,教我们如何通过实际利率、通胀预期等指标分析资产价值。掌握这些工具,能帮你跳出“货币幻觉”的陷阱,避免简单比较表面数字,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。
观点2:高股息股票真能完全替代国债?
朋友认为:3%以上的高股息股票(如长江电力)比国债更具吸引力。的确,高股息股票在某些场景下是不错的选择,但它能完全替代国债吗?
如果我们学过CFA就会知道,CFA里的投资组合管理和风险分析里讲过:国债的核心价值在于无风险现金流和对冲经济下行风险。国债能锁定未来稳定的回报,并在经济意外下行或市场动荡时提供保护。
相比之下,即使是优质的高股息股票如长江电力,也无法保证:
1)股价永不下跌;2)在市场危机时稳定上涨。
CFA的风险管理框架告诉我们,股票的波动性和系统性风险远高于国债,二者的风险收益特征完全不同。将二者直接对比,忽略了国债在资产配置中的独特作用。
CFA启示:通过学习CFA,你会掌握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,学会如何根据投资目标选择合适的资产类别,而不是简单追求高收益。国债和高股息股票各有定位,理解它们的风险收益特征,才能构建更稳健的投资组合。
观点3:国债下跌空间大于上涨空间投资价值低?
朋友认为:长期国债价格下行风险大于上行空间,投资价值有限。这点我部分认同,但需要更深入分析。
学过CFA的都知道,固定收益分析指出,国债价格下跌通常与经济回暖、通胀上升相关。如果经济和通胀全面回暖,国债收益率可能上升,价格下跌。但目前来看,经济回暖的可能性和时间点充满不确定性。
更重要的是,对冲下行风险是许多投资者选择国债的关键原因。在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下,国债的避险功能不可替代。
CFA启示:CFA的固定收益和衍生品模块教我们如何评估债券的久期、凸性等指标,理解利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。同时,学习CFA还能培养你的全局视角,帮你权衡经济周期、政策变化等宏观因素,做出更全面的投资判断。
为什么学CFA?解锁投资的底层逻辑
通过以上分析,我们可以看到,投资决策远不止比较表面数字那么简单。货币幻觉、实际利率、资产配置、风险管理……这些CFA里的核心知识点,能帮你拨开市场迷雾,洞悉投资的本质。
而要真正内化这些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战能力,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进行深度学习。所以强烈推荐大家看下【72节金融案例分析课】,帮助您从“知道”走向“做到”,成为真正的理性投资者。
无论你是想转行金融、提升职场竞争力,还是优化个人投资决策,CFA都是值得投资的“硬通货”。它不仅提供系统的金融知识框架,还培养你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。尤其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,CFA能让你更自信地面对投资挑战。